这种以退为进的手法,和今天某些领导说“我能力有限,大家多担待”如出一辙。
“孤”,更为凄惨,其本义为“幼而无父”,之后被一些小国的君主借用来自称,用以表明自身势力单薄,渴望得到支持。东汉末年,曹操、孙权这些枭雄也喜爱自称“孤”,从表面来看是在示弱,不过实际上却是在强调自己即便“孤”,却依然能够掌控大局。这就如同现代的某些企业家说着“我们是一家小公司”,可最终市值却高达千亿——嘴上显得低调,内心却极为高傲。
至于“朕”原本谁都能够使用,《说文解字》也说到
朕,我也。
朕,我也。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就曾写道
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。
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。
大概意思是说:“调转我的车走回我路啊,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。”
不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认为“朕”这个字极为特别,便直接规定唯有皇帝才可以使用,其他人倘若胆敢使用,便是僭越之举。此招可谓是古代的IP垄断之法,将普通词汇转化为皇家专利,自此“朕”便成为了权力的象征。
有意思的是,这些人越是特意把自己的身份放低,反倒越发突出了皇帝的尊贵。就像老子讲的那样,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,王侯们对这一点心里清楚得很,于是就用“孤寡不谷”这类谦逊的称呼来称呼自己,即便处在很高的位置,也能显示出自己没有忘掉根本。可是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谦虚话语,更像是在搞一场精心谋划的权力表演——嘴上说着自己“缺德”,但在行动上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挑战他的权威。
到了明清时期,“朕”成为了皇帝的标配,“寡人”以及“孤”反倒用得少了,但是“孤家寡人”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,用来形容那些高高在上、众叛亲离的人。或许这恰恰是历史的一种讽刺——皇帝们用最为卑微的字眼来包装自己,最终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最孤独的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