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不知道莎士比亚的出生日期,但知道他于1564年4月26日在斯特拉特福德受洗,因为当时人们习惯于让新生儿迅速受礼,由此推测他的生日是4月23日。这一天同时也是英格兰的圣乔治日,为了纪念屠龙的“主保”圣人圣乔治。十分巧合的是,莎士比亚死于1616年4月23日,他的生命开始和结束于同一个日子,恰好构成了一个“莎士比亚循环”。
反应圣乔治屠龙故事的油画 来源:网络
莎士比亚如今已过世400年了,但他仍像《哈姆雷特》中的鬼魂般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。他的头像被印制在由英国皇家造币厂新发行的面值2英镑的莎士比亚纪念硬币上,有一款硬币一面是一个骷髅头,另一面是一顶小丑帽,分别纪念他的悲剧和喜剧。他的纪念雕塑正在伍尔弗汉普顿展出,就如句子最后结尾的句号,是每一个去伍尔芙汉弗顿的人不可错过的好去处。在今年的百年庆典中,与莎士比亚戏剧渊源颇深的环球剧院公司把《哈姆雷特》带到了全球196个国家。比起观看话剧,更常见的是阅读《哈姆雷特》的剧本,它被收入了英国的教材,所以每一个英国学龄儿童都谙熟于心。可以说,阅读莎士比亚作品已成为英国人的特征。
来源:视觉中国
西奥多的著作《伟大的威廉》显示了七位作家是如何痴迷于莎士比亚的作品。塞缪尔·泰勒·柯勒律治对莎士比亚的惊世才华赞不绝口,曾自豪地说:“从我十岁起,我几乎每天都读莎士比亚的作品。”
美国诗人约翰·贝里曼称赞莎士比亚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,认为“除了读莎士比亚的作品,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很傻。”“我想我从未读过其他任何书。”
莎士比亚纪念硬币 来源:网络
约翰·济慈在十四行诗《重读莎翁<李尔王>》中写道“欲再次品味莎翁的奇果,甘苦难分”。对于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查尔斯·奥尔森而言,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融于口中的“甜蜜糖果”。
英国诗人特德·休斯认为,莎士比亚就像一个用戏剧施展异教徒礼仪的巫师。
美国诗人艾伦·金斯伯格于1980年在加利福尼亚做演讲时说道,十四行诗像一个个故事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甜蜜的爱,接着询问在座的学生“有人感受到了这种爱吗?”并自答道,“我感受到了。”
不仅男性崇拜莎士比亚,女性作家诸如弗吉尼亚·伍尔芙也十分痴迷于莎士比亚。对于男性而言,莎士比亚是全力搏斗去争取的殊荣,阅读他正如参与一场大型狩猎。然而对于伍尔芙却是不同的感觉,因为她是一个幽默而善于讽刺的思想家,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。
弗吉尼亚·伍尔芙 来源:网络
当她阅读莎士比亚时,她不仅注意到了他巨大的成就,还关注到世人没有发现之处。在她著名的演讲《一间自己的房间》中,伍尔芙认为莎士比亚有一个叫朱迪思的妹妹,并且她可能十分有才。伍尔芙可能在这个“莎士比亚的妹妹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射,但她的想法始终被排除在男性主导的文化界以外,这或许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她十五年后的自杀。
【相关链接】“大数据”莎士比亚
瑞士日内瓦的数据科学家马丁·格朗让用“大数据”的方法,把莎士比亚几部著名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做了可视化图表,显示出人物之间的“社交网络”。他核查了每一部戏剧中角色的数量,以及先后亮相但会在同一幕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别有哪些。角色用圆点表示,如果两个角色同时出现在同一场景中,就用线条连接起来。圆点越大,说明这个角色的人物关系越复杂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有些结果令人吃惊,比如,凯撒并不是《尤利乌斯·凯撒》的主角。
图片来源于原文。 中文制图:邵竞
(本文综合自英国《观察家报》及美国PBS网站相关报道。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 本文编译:谭静雪。栏目主编:章迪思 编辑邮箱:48056615@qq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