尪痹病在中医范畴中,属于一种较为复杂且顽固的痹证。其主要以关节疼痛、肿大、变形,屈伸不利,甚则骨质受损为显著特征,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与生活质量。
人体正气不足是尪痹病发病的内在基础,先天禀赋不足,使得机体脏腑功能相对薄弱,气血化生不足,卫外功能不固,易受外邪侵袭。后天因素如过度劳累、久病失养、年老体弱等,进一步损耗人体正气。正气亏虚时,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失于濡养,风寒湿邪等外邪便乘虚而入,留滞于关节经络,引发尪痹病。风寒湿邪是引发尪痹病的重要外在因素,居处潮湿、冒雨涉水、气候剧变等,使得风寒湿邪得以侵袭人体。风邪善行而数变,其性清扬开泄;寒邪凝滞收引,易使气血阻滞;湿邪黏滞重浊,留着关节肌肉。风寒湿邪杂至,合而为痹,痹阻经络气血,导致关节疼痛、肿胀等症状。若邪留日久,还可化热,形成风湿热痹,使病情更为复杂。疾病日久,气血运行不畅,津液输布失常,聚而为痰;血行瘀滞,形成瘀血。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,留滞于关节经络,阻碍气血运行,加重关节疼痛、肿大、变形等症状。痰瘀互结是尪痹病病情缠绵难愈、逐渐发展加重的关键病理环节。外邪侵袭人体后,首先客于经络,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,从而出现关节疼痛、酸楚等症状。风寒湿邪痹阻经络,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者,为行痹;疼痛较剧,遇寒加重者,为痛痹;关节重着、肿胀者,为着痹。随着病情发展,经络痹阻日益严重,可累及筋骨、肌肉、关节,导致关节活动受限。尪痹病病程较长,久病必虚。一方面,外邪侵袭损伤正气,另一方面,疾病过程中气血不断被消耗,导致气血亏虚。气血不足,无法濡养关节、肌肉、筋骨,使得关节疼痛、变形等症状进一步加重,肢体软弱无力,活动能力下降。尪痹病日久,病邪深入,累及肝肾。肝肾亏虚,筋骨失养,骨质脆弱,关节逐渐变形,活动功能严重受损。肝肾不足还可导致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等症状,使患者整体体质下降,病情愈发难以治愈。因此需要及时就医,积极治疗。
中医治疗尪痹病的方法
1、祛风散寒除湿:对于风寒湿痹阻型尪痹病,治疗以祛风散寒、除湿通络为主。常选用祛风散寒类药物,以散风邪、祛寒邪;配伍除湿类药物,以化湿浊、通经络。根据风、寒、湿邪的偏盛情况,灵活调整用药比例。
2、清热利湿通络:若为风湿热痹型尪痹病,治疗需清热利湿、通络止痛。采用清热类药物,以清解体内热邪;配伍利湿通络药物,以祛除湿邪,通利关节。通过清热利湿,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。
3、化痰祛瘀通络:针对痰瘀阻络型尪痹病,治疗以化痰祛瘀、通络止痛为原则。运用化痰类药物,以化痰散结;配伍活血化瘀药物,以活血化瘀、通利经络。通过化痰祛瘀,改善关节肿大、变形、疼痛等症状。